不过秦焕明的“积极回应”已经部分解密了大众与一汽仍在商讨的“合资自主计划”。秦焕明在接受长春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6万到8万元这个细分市场,在中国大概有350万辆(的需求),现在就是赛欧或者一些其他品牌,没有真正的市场领导者。”
去年10月,大众汽车内部人士曾透露,新推的低价子品牌将包括一款小型轿车、一款MPV和一款跨界车。据外电最新消息,在车辆平台方面,大众将采用现有车型平台打造新低价子品牌,主要是已经停产或接近停产的旧款车型,而不是专门为新车开发一款平台。
在此之前,一汽-大众已经上马合资自主品牌纯电动车“开利”,但目前尚无迹象表明,大众与一汽联手推出的新子品牌仍将套用“开利”的品牌名称和标识。不过从哈肯贝格和秦焕明双方的表态看,有一点基本上可以确定,那就是这个主打低价位的子品牌,不可能悬挂大众的VW标识。
“泛自主”战略
“一汽-大众肯定要搞一个属于一汽-大众自己的品牌,一汽-大众早就在做这个事了。”七年前,当国内媒体问及一汽-大众是否有想法在合资企业搞一个自主品牌,以此应对“市场换技术”的困境和难题时,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斩钉截铁地做出了上述表态。
实际上,一汽-大众正是在当年敲定,通过提升合资公司自主研发能力,最终实现整车开发。
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部长王东晨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自从合资公司在2006年确定研发战略目标后,在最近5-6年里一汽-大众为提升研发实力在硬件上投入就超过10亿元。”
仅在去年,一汽-大众就投资1.2亿元用于新车碰撞测试的车辆安全中心,并在距离长春60公里外的农安,斥资13亿元开建一个占地14平方公里的整车试验场。在此之前,一汽-大众已经兴建了多个专业技术中心,例如造型虚拟中心、零部件试验试制中心、电子电器试验中心和发动机及新能源试验中心等。
按照一汽-大众的规划,合资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可分为四步走:第一阶段目标:产品国产化和修饰、局部开发和优化;第二阶段的目标:外观、外饰的改型;第三阶段的目标:车身自主研发;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过渡,合资公司自主研发的终极目标将是具有完备的整车开发能力。
根据上述规划,预计在2015年,一汽-大众将实现整车开发的技术研发终极目标。这与哈肯贝格博士宣称的大众在华全新子品牌的投产时间非常吻合。
综合秦焕明和哈肯贝格博士的表态,大众和一汽是基于市场化目的,瞄准雪佛兰赛欧,进入比现有大众品牌车型更低的价格区间和细分市场。按照大众的分析,当前中国市场每年低价车销量超过300万辆,已经成为该领域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而占据中国最大份额的大众,有必要适时进入该细分领域。不过接近一汽的分析人士表示,从一汽集团角度而言,推动旗下两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尽快落地“合资自主”计划,以此快速提升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品类中所占的比重,不失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的一条“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