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 笨重的机器,粗放的生产,低劣的产品,加上呆板沉闷的经营模式,曾几何时,这是那些陷入困境企业的通病。不过,时过境迁,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浸润、饱受市场竞争的磨砺,工业企业正在谋求向高技术、精细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积极转型。
转型关键是什么?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而言,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创新,是现代工业发展生存的关键和灵魂。
辽宁工业经济在创新中再度崛起,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对比辽宁,反观重庆,辽宁的经验值得深思。
目前,重庆装备制造业中,风电、轨道交通、内燃机、环保装备和机床等行业,已经是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优势的形成,正是得力于创新。
“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将创新作为工业战略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以创新助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发展动力强劲的“创新工业”。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市工业经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首先表现在我市工业创新存在“重模仿、轻原创”。重庆的企业新产品很多,但是外形专利比较多,而发明专利很少,发明专利衡量地方的原创能力,原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企业的竞争力。
2009年,我市申请专利5567件,其中发明专利仅仅占了21%,全国专利申请数26.6万件,发明专利占比34%,比重庆高13个百分点。
其次是重整机创新、轻关键零部件的创新。我市汽车总量全国排名前四,但是本地化的汽车电子关键零部件比重占整体的产值的比重不超过10%,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不高,汽车产业产品品种处于中低档次。如果仅重视整车新品种开发而不重视关键零部件的创新,汽车产业的科技含量就无法提高,产业竞争力也无法进一步增强。
同时,我市工业企业普遍存在重外形及产品设计、轻工艺创新的问题。就工业经济管理层而言,目前,我市对于工业流程、工业过程创新缺少研究和部署。
另一方面,我市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够理想。统计显示,重庆高新技术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5.76%,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与我市新产品产值率的排名不对称。主要原因是研究开发转化效果不理想。
辽宁和我市既有经验都表明,持续不断开展创新是唯一出路,这也正是改革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