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周洁崎:全球混合动力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12-07-20 来源:盖世汽车网 浏览次数:7850
周洁崎:全球混合动力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前面我们讲到能源问题,与能源息息相关的还有环保问题,整个汽车行业,在目前来看,世界各地都出台了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无论在欧美、日本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像中国,大家由于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升,也在对汽车行业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环境保护排放方面的要求。而欧美在环保方面和排放方面的要求,应该说是最严格的。从欧盟计划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2015年之前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30克/公里,超过这样的标准的制造商都要接受高额度罚款,在2020年这个指标要达到95克/公里,这样更加严格的指标要求,也迫使各大汽车厂商,一方面通过优化传统内燃机结构,来降低燃油排放,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我们谈到的混合动力汽车。

除了上述提到的要求和法规外,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都在通过增加税收来推动低排放车辆的普及,目前一些西欧国家都在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而且有一些国家也开始收取城市交通的拥堵税,这里面可能我们谈到诸如英国、伦敦、意大利,他们就出台了交通拥堵税,而像是德国还设立了一些免污染园区,在这些区域当中汽车使用被严格限制。除了发达国家以外,发展中国家的废气排放标准也在进一步强化,像中国、印度,他们的发展水平相比欧美和日本来说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他们在排放标准实施上是紧跟欧美步伐,并力图缩小跟欧美国家的差距。这里面既有考虑到在全球节能减排和降低温室效应这方面政治的因素,同时也有对国内居住环境改善,降低排放,降低污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排放标准从国1到国4,再到国5、国6,这些标准都已经推出并在开始不断完善和落实到执行上。

前面我们谈到从城市化,从能源,从环保三个方面来看,其实整个社会,都在号召汽车产业朝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方向发展,而从技术角度来看,如何去实现这样一种路径?总的来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优化内燃机,一个是通过大力发展电力驱动,在优化内燃机燃烧效率方面,我们传统涡轮增压也好,缸内直喷也好,或者其他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减排和降能耗,但是更加有效乐观手段毫无疑问是通过电力驱动的方式,来降低我们的排放,比如说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从这个角度来看,全世界各大汽车厂商的高管,对于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都有非常强的发展愿望,这一方面体现了大家都已经意识到未来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到来是不可逆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先的企业希望通过这样声音,来表明他们将领导时代发展潮流,在未来市场竞争当中依然占据市场领先的地位。

从新能源汽车分类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划分为混动和电动两类,混动可以分为一般式混动和插电式混动,在过去汽车行业发展当中,无论哪一种混动方式,各个汽车厂商都在尝试推进,像丰田,已经成为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发展最快的汽车厂商。目前微混、弱混和强混,这三种混合动力汽车,它们对于降低排放和能耗,相比起纯电动,作用要稍微弱一些,尤其是微混和弱混,但目前这方面的技术无疑是发展的相对成熟的。

在车身结构上,从发动机、电动机的连接方式上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又可以分成不同类型。从并联、串联、混联方式来看,并联主要通过传统发动机和电动机共同驱动车的发动,串联是发动机为电动机充电,主要靠电动机驱动汽车,混联是前面两个的结合体。从三种车优势和劣势来看,串联相对而言结构比较简单一些,因为它只靠电动机来驱动车,但是它对发电机和电动机要求比较高,而且要配备很多电池,但是优点是能够比较好的控制排放。而并联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共同驱动的,所以并联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并联对排放控制作用要弱一些,但是它对道路适应性是比较强的。混联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可以适应各种复杂路况,但是在技术上来说是难度最高的。从微混、弱混、强混来看,微混、弱混难度强度会低一些,像奇瑞,他们微混车比较多,强混还是国际大的厂商在这方面的技术实力比较强一些,尤其是普锐斯,对于丰田厂商来说,已经在这个领域建立了非常好的品牌形象和厂商形象。

 «    1    2    3    4    »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